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现代企业对能效管理的高度重视,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成为实现绿色发展和智能化运营的关键抓手。由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AcrelEMS——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方案,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创新产品。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AcrelEMS的技术优势、应用价值及市场前景,助力企业深入理解并合理应用微电网能效管理解决方案。
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的核心价值
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调度。微电网将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及负载端整合,构建灵活可靠的局部电力系统,保证企业用能的稳定与安全。AcrelEMS整合发电(源)、电网、负载(荷)和储能(储)四大要素,提供全方位的能效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
能源综合协调:实现自有分布式能源与市电之间的动态平衡,降低用电成本。
负荷智能调控:根据实时负载需求,优化电力使用效率,减少峰谷差带来的额外费用。
储能系统集成:充分发挥储能装置的调峰填谷、紧急备用等多重作用,提高系统灵活性与应急能力。
数据可视化与决策支持:通过对用能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辅助管理层科学决策,提升能效管理水平。
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方案的技术亮点
源网荷储一体化不仅是微电网的基础,更是实现智慧能源管理的核心路径。安科瑞电气的AcrelEMS方案集中体现了这一理念。
智能云平台架构:AcrelEMS采用云端与本地双重方案,保证数据安全与实时性,支持多终端接入,便于远程监控和运维。
模块化设计:系统兼容性强,支持光伏、风电、燃气发电、储能电池等多种能源接入,满足不同企业个性化需求。
高精度计量与控制:实时采集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等多类电参数,实现负荷调节与储能管理。
智能算法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及AI算法,实现负荷预测、需求响应及能耗异常报警,提高资源利用率。
AcrelEMS在企业中的应用场景
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不仅适用于传统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商业综合体、园区及数据中心等多种场景。
制造企业:优化生产线用电策略,有效降低峰谷电价差异带来的成本压力。
园区管理:协调整体能源分配,整合多元能源系统,提升园区用能稳定性和独立性。
数据中心:保障关键设备供电稳定,提高能效比,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运营。
商业综合体:通过灵活调度与智能控制,提高商业用电效率,满足多样化用能需求。
价格优势与投资价值分析
AcrelEMS平台作为高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每套定价为1000000.00元。看似投入不小,但从长期运营节能效果和智能管控提升的综合价值来看,具备显著的投资回报率。节能减排政策及用电成本上升趋势,也使得微电网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具体来说,通过AcrelEMS:
企业可减少30%以上的峰谷差用电费用。
系统故障率降低,保障生产持续性,避免因停电造成的损失。
减少碳排放,满足绿色认证和社会责任要求,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未来趋势与安科瑞的战略布局
能源互联网、碳中和战略推动下,微电网及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持续升温。安科瑞电气作为行业企业,不断投入研发创新,致力于提供更具智能化、数字化和定制化的能效管理产品。
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推演:
融合新能源发电和光储联动,提升能源自给能力。
增强跨平台协同,可与厂区信息系统无缝对接,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
推动智能微网标准化,降低应用门槛,促进普及推广。
安科瑞电气凭借稳定可靠的技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确保用户获得满足实际需求的能效管理方案,降低企业能源使用风险。
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方案AcrelEMS,是当前企业迈向智慧能源管理的有效利器。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完善的产品设计,保证了平台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投资AcrelEMS,不仅是节能降本的现实选择,更是迈向绿色低碳未来的战略举措。针对企业能源管理痛点,AcrelEMS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助力企业构建高效、环保且智能的能源系统。
选择AcrelEMS,让企业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抢占先机,拥抱更智慧、更绿色的明天。
| 成立日期 | 2003年06月23日 | ||
| 注册资本 | 25078 | ||
| 主营产品 | 无线测温采集传感器装置,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工业医用直流绝缘监测装置,UL认证导轨式双向计量多功能电表,开口式高精度电流互感器,汽车电瓶车智能充电桩,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管理平台,4G物联网工商业宿舍预付费电表,工商业能源能耗能效管理系统,CE认证阳台光伏储能防逆流WIFI电表 | ||
| 公司简介 | 公司简介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86。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嘉定,是一家为企业提供微电网能效管理和用能安全提供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取得过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00多项(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安科瑞现有研发工程技术人才500多人,聚焦用户侧能效系统和能源互联网,具备从云平台软件到终端元器件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形成了“云-边-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