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展 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展
2023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
主办单位: 联合国人居署、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协办单位: 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
承办单位: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执行单位: 上海振贸会展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30日-11月1日
举办地点:上海世博馆(全馆)
规划面积:8万㎡ 展商:1000+家 观众:8万+人次
世界城市日·城博会
世界城市日出自2010.10.31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上海宣言》,其倡议将10.31上海世博会闭幕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和奋斗。2014起每年10.31日被正式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经联合国大会批准设立的国际日。世界城市日自创立后,每年都会通过主题活动、论坛、知识分享等活动形式,唤起人们对城市化问题的重视,促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博会始于2016年,一年一次已成为世界城市日综合性*强、规模*大、层次*高的配套主题活动,是承载世界城市日主题的重要载体。由政府主导,结合市场运作,展现上海城市建设与交通方面的成果,让市民百姓全面了解城市发展的进程。展示中国城市的人民性、治理的有效性、制度的优越性,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上海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充分发挥世界城市日平台效应,推动国内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样本,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展品范围
1、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案例
科创园区、智慧园区、智慧小镇、智慧小区;
2、物联网基础设施
移动网络运营商、服务和内容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移动应用和软件开发、集成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
3、智能市政基础设施
智慧路灯杆、智慧水务、燃气、智能电网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智能井盖、智能安防、环境监测、无人机;
4、智慧城管与智慧安防
移动数据采集系统、三维智慧城管信息系统、平安城市建设管理平台技术与产品、城市综合应急处置平台、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与防护产品等;
5、智能交通与智慧公路
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车辆传感器、车联网、高精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道路安全设施、光伏公路、智能充电/配套设施;
6、智慧建造与智慧工地
智能施工机械设备、起重传输设备、吊装机器人、智能定位系统、传感器、感知设备、预制建筑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系统、施工安全智能管控系统平台、BIM技术应用、VR安全施工体验设备、检验测量设备、工地用电监测系统设备等;
7、智慧社区与智慧医疗
智慧社区O2O、智慧物业管理、智慧便民终端、智能分类垃圾、智能快递柜、环境保洁设备、智能门禁系统、社区安防、智能抄表、保安消防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等;
8、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
建筑电工电气与供配电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智能遮阳、建筑照明、智能厨卫家电、暖通空调新风设备、智能开关电源、智能终端设备等;
展位销售:
标准展位(12㎡起订)1,696 元/㎡,光地展位(36㎡起订) 1,590 元/㎡
标准展位:三面围板、满铺地毯、一桌二椅二只射灯、一个220V/500W插座。
光地展位:无展具配置。水、电、气以及光地管理费另计。
中国智慧城市展 上海国际智慧城市展
6月23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徐毅松、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金雷介绍了上海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相关问答内容如下:
解放日报:今年我们的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往届有些不同,往届主要以城市更新为主,包括我们选址从黄浦滨江挪到市内上生新所,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包括今年活动亮点是什么?
王为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每一位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感觉这也和“一江一河”一样,同样是对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刻演绎和落实。上海自2035总体规划首次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来,就持续推动相关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较好成效,是本市自觉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的重要举措。选择“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作为本届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不断探索工作方式方法,着力通过三个转型,更好地回应上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新需求: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型,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推进规划建设标准升级;二是多元协作的社区治理转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三是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新技术赋能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希望通过本届空间艺术季,阐释“社区生活圈”的理念、内涵和方法,推介上海“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经验与成效,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人民城市建设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本届空间艺术季将聚焦社区空间实践,把我们身边的社区直接作为展场,把市民从“参观者”转变为“体验者”。市民将拥有“沉浸式”的实景体验,不仅可以感受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和环境空间,还将成为社区营造的主力军,为社区规划建设出谋划策。空间艺术季将以新华街道、曹杨街道等21个社区为样本,开展居住区更新、为老养老设施建设、儿童友好空间打造、就业学习空间优化、文化设施提升和绿化步行环境美化等一系列实地项目,市民通过设计工作坊、艺术创作营、居民讲堂等互动平台,共商社区需求、共绘规划蓝图、共评治理成效,切实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本届空间艺术季的举办,也是一次社区生活圈的打造行动。希望广大市民多提宝贵意见,积极参与到身边的生活圈行动中来,携手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中央广播总台(央视):上海在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我想问一下现在的成效如何,具体有哪些措施举措?
徐毅松:围绕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目标,市规划资源局从2016年起至今,持续发挥规划统筹作用,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积极开展实践,完善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工作,保障社区规划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2016年8月我局发布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统一了基本标准导向和行动指引;在《导则》的指导下,我局会同各区政府持续开展了渐进式的社区更新行动,2016年至2019年,针对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短板和市民关注焦点,系统开展了“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四大更新行动计划。从2019年起,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5个试点,以街道(镇)整体更新提升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对社区空间的整体统筹作用。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的生活圈行动方法,体现出三方面特点:
一是注重规划统筹,充分体现社区整体发展、全面提升的工作要点。包括规划范围上强调“整区域”,以街镇为单位,作为生活圈行动的实施范围,系统开展规划、建设和治理工作;发展目标上关注“全要素”,针对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以及城市家具等各类专项工作制定全要素规划方案,形成各方共同推进行动的“社区规划蓝图”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路径上凸显“多手段”,在城市更新、土地出让等各类建设项目中挖掘空间资源,通过政府投入、社区基金会支撑、企业代建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二是建立统一标准,以五个“宜”统筹整合各系统条线,作为“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标准。其中“宜居”重点关注可负担、可持续的社区住房供应体系,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全龄关怀的配套设施和智慧服务以及社区空间韧性安全等;“宜业”提倡社区拥有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创新创业成本可负担,就业服务无距等;“宜游”强调社区休闲空间丰富多样、无处不在,休闲空间体验多元,社区空间慢行友好,出行低碳便捷,社区风貌彰显等;“宜学”提供丰富充足的学习体系,包括托育无忧,终身学习等;“宜养”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康养生活,包括老有所养,全时健康服务等。
三是构建行动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基层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合力推进实施。市级部门做好总体指导和政策保障,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开展顶层设计,研究明确导向标准和行动机制;市相关部门做好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区政府总体牵头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构建政府与社会“上下互动”的协商机制和多部门间“左右贯通”的联动机制;街镇是行动的组织推进主体,经充分赋能赋权,负责组织编制生活圈行动规划、制定行动计划、协调项目实施等相关工作;社区居民是行动的关键主体,全过程深度参与;社会组织与社区规划师是行动的重要力量,承担更多专业社区服务供给和技术把关。
人民网:现在说的社区生活圈和过去经常提的居住区、居住小区有什么不同?在规划上有什么新特点?
李枫:传统“居住区”“居住小区”以人口规模(也就是千人指标)来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带有一定计划分配特征,强调居住这一单一功能,对不同社区中不同年龄人口的不同需求响应不够。“社区生活圈”是以人的活动和需求为核心,通过居住、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等不同功能的有机组合,在生活圈这一空间范围内得到生产生活休闲等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社区生活圈既是体现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也是体现感知空间的邻里圈、社交圈,是规划设计思路从计划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在以前标准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创新:
一是主动适应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从居住区到社区生活圈,体现了社区的复合功能。工业化时代,城市被当做一个机器,工业区、居住区各个“零件”分开摆放。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生产、生活、生态需要在空间上统筹。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单元,将工作、居住、生活、休闲等功能在社区层面相互融合,相当于用“针灸”疗法,激活城市细胞,增加了城市的活力,适应未来城市的多元化需求。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相对传统标准,社区生活圈补充了就业引导、住房改善、公共安全等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重点配置社区服务、日常出行和生态休闲等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还提出了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的配置要求。构建社区生活圈,以15分钟为时空尺度,使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能就近就地得到满足,在步行便利的范围内可获取,相当于打造一个个“微城市”。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从源头上减少职住不平衡、钟摆式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三是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指南既有城市社区生活圈,也包括乡村社区生活圈,针对乡村社区特点探索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要注重社区的多样性、地方特色和社区的成长性,要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居民需求,立足地方实际,评估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化确定各类生活圈服务要素的内容和指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生活圈,分析发展阶段、人口特征、用地条件、环境因素对服务要素内容的影响程度,明确内容和指标的差异化导向。
界面财联社:前几年城市空间艺术季在杨浦滨江**设立的公共艺术作品,受到了市民游
2021年上海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就是希望利用空间艺术季这个平台,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相互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通过《指南》的发布和艺术季的互动,推广上海等地社区生活圈实践经验,在分享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使我们城乡社区建设更加体现中国的特点,符合中国实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为本的城乡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
以上内容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