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冷链“断链”所导致的农产品腐损率是发达国家的1~2倍。据估算,我国每年因冷链“断链”造成约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的浪费,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加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针对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行业瓶颈突破路径,、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据记者了解,由于国内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标准技术体系仍有诸多空白和不完善,在实践应用方面,企业多采用和国家、行业标准互为补充。国内已有的标准存在交叉重叠,标准研制的系统性、战略性和统筹性仍需增强。诸多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在我国仍属小范围应用,导致大多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管理仍游离于之外。
规范冷链物流发展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部门之间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形成“全链条”监管体系。以活水产品的冷链运输为例,多个部门出台了管理标准,包括《活水产品运输技术规范》《活鱼运输技术规范》等5项,导致相关企业在操作中需参考多项标准来应付不同部门的执法检查活动,常感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冷链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创新研发乏力。目前全国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的院校仅有10所,大数据分析显示,2019—2020年,以上10所高校冷链毕业生人数与强冷链物流企业冷链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为1:4。另据中物联冷链委调查显示,68.97%的企业反映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冷链物流人才,具备全链设计能力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冷链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力呈现回落趋势。
针对企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鼓励企业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加快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养。企业可以通过与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培训,以及企业内训等方式,加快培育领航型、型高素质人才和敢打敢拼、善打硬仗的管理人才。并通过与高校共建“企业定制班”“名企定向班”“无缝对接班”等方式,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和标准“订制化”培养人才,加快培育更多掌握新技术、熟悉新业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