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诊疗技术操作已成为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相关感染也成为医院感染监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内镜使用引起感染的因素很多,如清洗,消毒,灭菌不符合要求,消毒剂选用不当,病人在检查前未作肝炎病毒,HIV病毒的检测等均可引起乙(丙)型肝炎、HIV、结核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加强监测和监督。
1清洗效果的监测
内镜操作流程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冲洗6步进行,评定其清洗效果。
清洗的目的在于将器材上的有机物,无机物消除,其方法有以目测法、残留血实验,残留蛋白质法,细菌培养计数法。
2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常规监测
(1)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期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使用的消毒剂在有效期内。
(2)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2、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灭菌后,使用前。
(2)采样方法: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动泵)送检。
(3)检测方法:将洗脱液充分混匀,取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20mL,36℃±1℃温箱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CFU/件)。将剩余洗脱液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滤膜(0.45μm)过滤浓缩,将滤膜接种于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36℃±1℃温箱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当滤膜法不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50
试中: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
当滤膜法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mf(CFU/滤膜)
试中: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mf为滤膜上菌落数。
(4)结果判断: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灭菌后内镜无菌监测,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