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CPU226CN AC/DC/RLY
2.程序系统时代
1956年到1968年为程序系统时代,或者程序+说明时代。在这个时代硬件经历了从晶体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变革,CPU速度和内存容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计算机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个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软件作坊”。这是因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深化,需要的软件往往规模相当庞大,以致单个用户无法开发,许多不同的部门和企业往往需要相同或者类似的软件,各自开发就会浪费很大人力。在这种形势下,“软件作坊”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时代的开发方法基本上沿用了程序设计时代的开发方法,但开始提出了结构化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软件需求量急剧增长,用户的需求和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软件可修改性很差,往往需要重新编制程序,其研制时间很长,不能及时满足用户要求,质量得不到保证,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落后的开发技术不适应规模大、ISO9000把软件过程定义为:“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多项任务的工作步骤。其中框架由几个重要过程组成,包括用来获取、供应、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所用的基本的、一致的要求。各种组织和开发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取舍。计划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用户需求,分析新系统的主要目标,分析开发该系统的可行性。用户提出一个软件开发要求后,系统分析员要分析该软件项目的性质是什么,通过对用户和使用部门负责人的访问和调查,开会讨论即可得到解决。用户和系统分析员的相互理解与配合是搞好这一时期工作的关键。
(1)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是计划时期的和步。这一步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用户需要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由系统分析员根据对问题的理解,提出关于“系统目标与范围的说明”,请用户审查和认可。
(2)可行性研究
在对问题的性质、目标、规模清楚之后,还要确定该问题有没有行得通的解决办法。在这个阶段要为前一步提出的问题寻找一种以上在技术上可行,且在经济上有较高效益的可操作解决方案。为此,系统分析员应在高层次上做一次简化的、抽象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探索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西门子后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时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包含“系统流程图”,用来描述新系统(含硬件与软件)的组成。
2.开发时期
开发时期要完成设计、编码和测试3大任务。其中设计任务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3个阶段完成。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仍然不是具体地解决问题。其任务在于弄清用户对目标系统的全部需求,准确地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
用户了解它们所面对
问题,知道必须做什么,但通常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它们的需求,当然也不知道怎么利用计算机解决它们的问题。而软件开发人员知道怎么用软件完成人们提出的各种功能要求,对用户领域内的业务和具体要求并不完全清楚。系统分析员在这个阶段必须和用户密切配合,充分交流信息,在此基础上用“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阶段是按照选定的语言,把设计的每一个模块的过程性描述翻译为计算机可接受的源程序。写出的程序应该与设计相一致,并且结构好,清晰易读。
(5)测试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也称生存周期模型或线性顺序模型,是W.Royce于1970年提出来的。这种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一下瀑布模型的特点,了解贯穿在整个生存周期的几个重要的观点。明确了这些观点之后,才可以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软件工程方法更好地得到应用。显示了简洁的快速原型软件开发的生存期模型。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循环进化的过程,用户的参与和反馈,使得这种方法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1)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和个构件的规格说明文档完成后,规格说明组转向第二个构件的规格说明,设计组开始设计和个构件……这种方法表明不同的构件将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