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三:
一则,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升级将会显著提速,民众的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就我国而言,2018年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尤其是对于食材的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因素愈发看重。
生鲜类食品售价偏贵,但口感更佳,且营养也相对更为丰富,自然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生鲜类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于是生鲜类食品需求的增长也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二则,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各路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再加上生鲜配送、社区团购及预制菜需求的不断提升,激发了冷链“后一公里”的冷柜、配送箱等设备需求增长,种种因素叠加,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则,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3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都要大幅度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次的局部疫情反弹都和冷链物流有关,这也不断提醒着人们: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不仅不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
在此过程中,冷链物流有三个痛点需要克服:
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对于生鲜类消费品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如此一来,不仅食品质量会大大降低,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低。
如前文所述,生鲜类消费品的运输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便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就目前来看,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仍显缓慢,继而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我国冷藏车数量占货运汽车的比重偏低,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等原因,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算高。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不高,“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很多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整体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偏低,很容易导致在装卸过程中,因为无法一直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后,冷链物流技术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化要求很高,需要由的人才来完成,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涉及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类。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超过100万,供不应求的局面非常明显。这当中,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