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企业境外投资备案政策》
一、政策背景与目的
企业境外投资备案(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境内企业(即“投资主体”)直接或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以投入资产、权益或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得境外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投资活动。该政策旨在保障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外汇管理,确保资金流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主要部门及职责
发改委:负责监管企业境外投资行业流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颁发《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对于敏感类项目,无论投资主体直接还是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均需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商务部:整体审批企业境外投资事项,为符合要求的企业颁发《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商务部负责审核企业的投资计划、资金来源、合作方情况等,确保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外汇管理局:负责监管外汇登记和资金出境的相关手续。企业需在外汇管理局进行外汇登记,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资金出境手续。
三、备案流程
发改委立项:企业向发改部门及委会部门申请项目,报送项目信息,包括投资主体信息、投资项目信息、资金来源等。境内投资人需签署各项所需法律文件,待发改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发放核准文件或备案通知书。
商务部审批发证:企业向省级商务部门提交申请,商务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发放《企业境外投资证书》。企业应在收到证书后两年内在境外开展投资。
外汇管理局备案:企业在银行完成外汇登记手续,并根据《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办理资金出境手续。投资金额超过一定额度(如500万美金)的,需向外管部门汇报并接受审核。
四、关键政策要点
投资主体与项目分类:
敏感类项目:无论投资主体直接还是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均需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非敏感类项目:若投资主体直接开展,无论中方投资额大小,均需向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委备案;若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上的需在项目实施前向国家发改委报告,3亿美元以下的则无须履行备案或报告手续。
资金来源与财务要求:
企业需证明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如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募集资金等合规方式获取的资金。
近一年独立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能出现亏损;净资产回报率高于5%,资产负债率低于70%。
简化流程与强化监管:
不断优化备案流程,简化部分审批环节,缩短备案时间。
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要求企业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方案,并确保投资活动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
五、注意事项
提前了解政策变化:企业应密切关注发布的境外投资备案政策动态,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和要求。
准备完备的备案材料:企业需按照政策要求准备完备的备案材料,包括投资主体信息、投资项目信息、风险评估报告等,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应始终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查。
六、结论
企业境外投资备案政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明确备案流程、加强监管和简化流程等措施,促进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企业应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以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