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储系统免断电圆孔开启式流互感器 AKH-0.66/K K-φ24 150A200A250A300A/5
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中,流互感器作为关键测量元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微储系统中,对流互感器的稳定性、准确性及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微储系统免断电圆孔开启式流互感器 AKH-0.66/K K-φ24 系列产品,不仅满足了多种额定电流需求(150A、200A、250A、300A),以其免断电安装的优势为行业带来了极大便利。本文将从产品性能、设计特点、应用领域及选购建议等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互感器的核心价值及市场意义。
产品核心性能解析
流互感器的首要功能是准确反映一次电流的变化,保障二次回路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AKH-0.66/K K-φ24圆孔开启式流互感器Zui大适应于150A-300A的电流量程,二次侧通用5A标准输出,能够保障测量及保护装置的数据准确性。其额定电压为0.66kV,适用于低压配电系统中,满足电力系统对电流监测的基本需求。
该型号的流互感器采用免断电安装设计,这意味着在进行维护或更换时,无需切断负荷电流,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适用于需要连续供电的微储系统或工业现场。
结构设计优势与细节关注
免断电圆孔设计:该设计允许工具通过圆孔方便开启,使得安装便捷、快速,避免因断电带来的业务中断风险。
材质与绝缘等级:采用优质绝缘材料和耐温设计,保证长期稳定运行,适应复杂电网环境,抗干扰能力强。
多电流档位可选:150A、200A、250A、300A多种规格覆盖多场景需求,便于用户根据实际负荷选择Zui合适的流互感器。
紧凑轻巧:简洁的外观设计不仅减轻了重量,也方便现场布置,降低安装难度。
应用场景及行业价值
AKH-0.66/K系列流互感器广泛应用于微储系统、配电柜、建筑电气监测以及工业控制系统。针对微储系统其优势突出,不仅能精准监测电流变化,保障储能设备安全运行,还能快速响应负载波动。
由于其免断电设计,非常适合电力运维人员在不影响供电的情况下进行巡检和维护,减少停电对用户带来的不便。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微网和城市配电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此类流互感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市场定位与价格分析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定价为56.00元每件,处于中低端价格区间,性价比较高。结合其设计的先进性和多场景适用性能,这一价格对中小型企业及工程项目具有较强吸引力。相比进口品牌,该型号流互感器不仅具备相同的性能水平,还能提供更灵活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用户选择建议
明确电流等级:根据负载情况准确确认150A-300A间的具体需求,避免过载或备用浪费。
考虑安装环境:确认现场空间条件,选择合适的开孔尺寸圆孔型号(φ24),避免设备安装不匹配导致现场改装。
关注维护便利性:选择免断电安装流互感器,可以大幅减少维护停机时间,提高整体设备使用效率。
检验认证标准:选择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产品,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安科瑞电气的品牌与服务优势
作为国内的电气设备制造商,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和质量管理流程。公司不仅提供多元化的电测产品,还承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帮助用户快速解决运行中的难题。
AKH-0.66/K K-φ24流互感器作为公司重点推广的产品,经过严格测试和市场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选择安科瑞的产品,即选择了安全与效率的保障。
微储系统免断电圆孔开启式流互感器AKH-0.66/K K-φ24不仅具备精准测量、安装便捷等显著优势,还通过合理的价格优势,使其成为中低压配电和微储领域的理想选择。对于企业和工程项目而言,选择安科瑞电气的这款产品,是提升系统稳定性和运行效率的明智举措。
建议电力及自动化行业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及时联系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获取专业的产品方案和支持,助力实现智能电力管理新高度。
| 成立日期 | 2003年06月23日 | ||
| 注册资本 | 25078 | ||
| 主营产品 | 无线测温采集传感器装置,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工业医用直流绝缘监测装置,UL认证导轨式双向计量多功能电表,开口式高精度电流互感器,汽车电瓶车智能充电桩,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管理平台,4G物联网工商业宿舍预付费电表,工商业能源能耗能效管理系统,CE认证阳台光伏储能防逆流WIFI电表 | ||
| 公司简介 | 公司简介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86。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嘉定,是一家为企业提供微电网能效管理和用能安全提供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取得过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00多项(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安科瑞现有研发工程技术人才500多人,聚焦用户侧能效系统和能源互联网,具备从云平台软件到终端元器件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形成了“云-边-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