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的定义
“灵活用工”这个词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它其实是指一种用工模式。广义上来说,有别于标准化劳动关系的一切用工关系都可以统称为灵活用工。与传统标准化劳动关系相比,灵活用工在用工关系的建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但实际上,广义的灵活用工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从业者与企业有劳动关系但工作时间空间灵活,比如签了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非全日制用工;
(2)从业者与企业无劳动关系但工作时间空间固定,比如那些被派遣到用工单位的派遣工;
(3)从业者与企业无劳动关系、工作时间空间也灵活,比如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现在人们常说的灵活用工其实更多是指第三种,即狭义的灵活用工,指通过建立合作关系,以个人身份从事生产经营的用工形态,也是适合与灵活用工平台进行合作的用工模式。
02
灵活用工的优点
灵活用工的核心是在合法用工的基础上,寻求实现“三能”的解决方案: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酬劳能加能减,实现人员灵活就业、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运营效率之间的有机平衡。它的优势在于:
// 重构商业模式✔
灵活用工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受经济萧条影响,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事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随着世界全球化,灵活用工逐渐引入其他国家,开始了全球性的发展。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企业的用工模式,正经历从标准化劳动关系到劳务派遣,从劳务派遣到外包,再到平台用工、新业态用工的转型。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在《非理性时代》中曾提出三叶草组织形态。他认为,未来企业由三部分员工组成:专业核心人员、外包人员和临时及兼职人员。30%的员工是核心员工,会跟随公司一起往前走,三分之二的员工通过外包、顾问、自由职业者的形式来存在,未来这样的公司才是一个健康的公司。
随着灵活用工不断发展,企业在采用灵活用工中发现,其在影响企业组织结构后,会进而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的用工模式由“重、慢”向“轻、快”转变,可以助力其实现转型升级以及商业模式重构。
// 优化成本✔
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企业会面临复杂的人员管理压力,例如怎么激励、留人等等。一些行业由于其自身特性,会存在阶段性用人需求,存在用人波峰波谷。这往往会导致急需用人时难以及时补充人员,需求波谷期又存在大量空闲人员的情况。
而“灵活用工”这一用工模式的核心,便能用来解决企业突增的、周期性的、季节性的人员需求,打破用工地域、用工时间的限制,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用工难和贵的问题,能切实的帮助企业节省用人成本。也能通过更加灵活弹性的用工,增强企业的柔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 提升整体效率✔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创新能力是企业*应该注重和发展的,但于企业创新能力而言,过于庞大的组织、僵化的管理要求、复杂的管理流程、固化的职能角色与岗位层级、固化的雇佣关系,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灵活用工模式将企业繁杂的管理简化,可以集中核心精力进行更多创新发展。
新生代的就业者对于工作有更多的个人追求,工作方式、时间、地点,工作自主性的需求在增加。注重个人喜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组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通过灵活用工,个人在就业时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工作也能够更大的调动个人积极性。有研究表明,采用了灵活用工的企业,人员在工作中的拖延现象减少了42%,工作效率提升了33%。
灵活用工的形式会让企业把重心集中在创新发展核心业务上,让个人把重心放在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上,类似僵化管理、无效会议等低效问题大大减少,一些组织流程在此模式下也会精简,从而实现企业运营整体效率提升。
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