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HG/T 6270-2024《防雾涂料》标准
标准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施涂于塑料、玻璃等透明基材表面的亲水型防雾涂料。这明确了标准所涵盖的涂料类型及适用的基材范围,目前缺乏疏水型防雾涂料的相关验证数据,标准主要针对亲水型防雾涂料。
产品分类:
I型为护目镜、眼镜等眼面部防护产品用防雾涂料;
II 型为车辆灯具用防雾涂料;
III 型为安防用监控设备内表面用防雾涂料;
IV型为其他类防雾涂料。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后续的测试项目也会有所不同,以满足各类产品的特殊需求。
标准根据防雾涂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分为四类:
检验项目:
初始防雾性:衡量涂料一开始的防雾效果,是防雾涂料的重要性能指标。
长效防雾性(10次循环):考察涂料在经过多次使用或一定时间的循环后,是否仍能保持良好的防雾性能,这对于防雾涂料的实际应用效果至关重要。
乙醇擦拭后防雾性:模拟日常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擦拭情况,检验涂料在经过乙醇擦拭后是否还能保持防雾功能,因为在实际使用中,基材表面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溶剂或清洁剂。
耐湿后防雾性(24h):测试涂料在潮湿环境下放置 24小时后的防雾性能,以评估其在潮湿条件下的稳定性。
耐热后防雾性:考察涂料在高温环境下的防雾性能,例如在车辆灯具或一些高温环境下使用的设备中,涂料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热性才能保证防雾效果。
耐高低温湿热交变试验后防雾性(20次循环):综合考量涂料在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下经过多次循环后的防雾性能,这种复杂的环境条件更接近实际使用中的多变情况。
常规项目:包括在容器中状态、黏度、不挥发物含量、干燥时间、涂膜外观、划格试验、铅笔硬度(内聚破坏中擦伤)、透光率、雾度、耐磨性、接触角、耐水性、耐人工气候老化性等。这些项目是对防雾涂料基本性能的考量,例如黏度和不挥发物含量会影响涂料的施工性能和成膜质量;透光率和雾度则关系到涂料涂覆后对基材光学性能的影响。
核心项目 —— 防雾性:
检验方法:
耐磨性:由于涂料行业常用的耐磨性测试方法(GB/T23988-2009)是按照幕墙等建筑材料涂层的要求设计的,不适合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涂层,本标准中采用了下游用户常用的 GB/T32166.2-2015《个体防护装备眼面部防护职业眼面部防护具第 2 部分:测量方法》中 6.9 的规定。
防雾性:考虑到防雾涂料的使用特性,参考车灯行业试验方法,结合其他行业试验方法,融合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工况条件,开发设计了新的试验方法。通过对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准确控制,模拟不同工况下防雾涂料的防雾性能测试,能够直观区分防雾涂料防雾性能的优劣。针对车灯领域,还将ISO 测试方法作为 B 法放入标准中,为下游客户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选择。
通用方法:优先选用国内或国外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对于一些常规项目,如在容器中状态、涂膜外观等,采用较为成熟的检测方法。
特殊方法:
技术指标:
对于黏度、不挥发物含量、干燥时间、透光率、雾度、接触角等指标,由于不同产品的数据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标准中确定为“商定”,即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和使用场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划格试验、耐水性等为行业产品质量通用要求,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例如,划格试验是检验涂料与基材之间附着力的一种方法,要求涂层在一定的划格条件下不易脱落。
对于不同类型的防雾涂料,其防雾性的技术指标也有所不同。例如,II型车辆灯具用防雾涂料的初始防雾性等级定为 “2 级”,耐湿后、耐高低温湿热交变试验后的防雾性等级定为 “1级”,其他几类产品的防雾性等级则根据验证试验结果和各企业日常质量控制情况确定,以达到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和促进行业进步的作用。
验证试验: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收集了多个生产厂家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验证试验。验证试验包括对接触角、划格试验、铅笔硬度、透光率、雾度、耐水性、初始防雾性、长效防雾性等多个项目的测试,结果表明防雾涂料在塑料基材上具有较好的附着力,但在玻璃基材的附着力有所下降;大部分防雾涂料产品具有较好的透光率和雾度;接触角的数值大小与防雾效果的优劣无明显相关性,但对产品控制有一定参考价值;湿气对防雾性能有较大影响,耐湿后和耐高低温湿热交变试验后防雾效果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