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碳中和进程的推进,新型储能作为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正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此背景下,储能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上海储能展时间:2025年8月13-15日
上海储能展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上海储能展介绍:
EESA储能展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储能领跑者联盟、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上海市电力工程行业协会、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新能源专委会、联盛新能源集团、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储能装备分会、河北省光伏新能源商会、上海市太阳能学会、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平台、国家能源用户侧储能创新研发中心(筹)等政部门和国内权组织的大力支持。
一、储能产业现状
1. 装机规模迅猛增长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实现了迅猛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并且,我国已提前完成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
2.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我国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其经济性日益凸显,已占投运项目的93%以上。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3. 应用场景逐步丰富
储能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步丰富,从Zui初的电力系统调峰调频,扩展到虚拟电厂、工业绿色微电网、车网互动等多个领域。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为储能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4. 商业模式不断完善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储能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储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储能产业发展趋势
1. 市场需求稳步提升
我国新型储能市场需求正呈现稳步向上的良好态势。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海外市场也成为拉动我国储能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2. 技术进步推动降本增效
随着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和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创新,储能设备的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国际锂价的持续走低将降低电芯成本,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奠定成本优势。
3. 电力现货市场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
我国电力现货市场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及调度应用的政策机制得到优化。容量租赁、辅助服务、电量交易等多元化盈利模式逐步成熟,将促进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进程加速。
4. 安全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热失控、短路、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给储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压力。新型储能企业需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升级,以满足市场对安全性的高标准要求。
三、储能产业发展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继续出台更多鼓励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降低储能项目的投资成本与市场风险。加强储能产业的规划布局,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2. 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储能技术的联合研发,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经济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储能组织和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全球储能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储能市场。
我国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储能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储能产业将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