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到站” 作为国际铁路运输的基础模式,以 “中国始发站 — 俄罗斯莫斯科站” 的直达链路为核心,剔除冗余的门到门环节,为客户提供 “高性价比 + 强稳定性” 的解决方案。莫斯科作为俄罗斯铁路网络的枢纽,拥有列宁格勒站、喀山站等 8 大货运站,其中谢利亚季诺站(Sheremetyevo)是中欧班列指定到站,年处理中国货物量超 50 万 TEU,占莫斯科铁路进口总量的 45%。
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站到站铁路运输的独特优势在于:
成本可控:无门到门的短途接驳费用,单柜成本较汽运低 30%,较空运低 70%,适合批量货物(10 柜以上)长期运输;
时效稳定:依托固定班列时刻表,中国主要城市(西安、郑州、成都)至莫斯科站的时效偏差控制在 ±1 天(2024 年准点率 96.3%);
运力保障:中欧班列 “钢铁驼队” 常态化运行,2024 年中国至莫斯科班列达 2200 列,较 2020 年增长 3 倍,舱位供给充足。
全链路标准化流程设计
构建 “五段式” 服务模型,实现运输全周期可控:
某义乌小商品企业通过我司运输 50 柜日用品至莫斯科谢利亚季诺站,因订舱及时(提前锁定春节后舱位)、单据无误,全程仅用 18 天,较客户之前合作的物流公司快 5 天,直接节省仓储租金 3 万元。
订舱阶段:与中铁集装箱公司(CRCT)签订一级代理协议,提供实时舱位查询系统,客户可在线锁定 30 天内舱位,旺季(3 - 5 月)预留 20% 应急舱位;
进站操作:在全国 12 个始发站设立操作团队,提供集装箱验箱(确保无破损、无异味)、货物监装(限重、堆码合规)、单据录入(铁路运单 TIR 自动生成)服务,操作失误率为 0.02%(行业平均 0.5%);
在途跟踪:接入中欧班列 “数字班列” 系统,实时获取列车位置、途经站点、预计到站时间,异常情况(如天气延误、编组调整)提前 24 小时预警;
到站对接:与莫斯科谢利亚季诺站建立合作,提前 24 小时提交到货预报,确保货物到站后 4 小时内完成卸车、堆存;
延伸服务:可对接莫斯科本地卡车公司,提供站到门接驳(收费透明),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风险控制与应急响应
建立 “三维风控体系”:
货物安全:提供集装箱铅封(一次性)、防盗追踪器(可选),2024 年未发生货物丢失事件;
政策合规:实时更新俄罗斯铁路规定(如 2024 年新增的货物申报电子签章要求),安排专人培训操作团队,确保  合规;
应急处理:设立中俄双语应急小组,针对班列延误、口岸查验等问题,2 小时内提供解决方案。2024 年处理 3 起班列晚点事件,通过协调后续班列接驳,将客户损失降至Zui低。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2024 年中国至莫斯科站到站铁路货运量达 80 万 TEU,占中俄铁路运输总量的 60%。竞争呈现 “两极分化”:头部企业(如中外运、中远海运物流)凭借班列资源占据 60% 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以低价竞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占据剩余市场。
客户需求呈现三大变化:
数字化要求提升:70% 的客户希望实时查看货物状态,传统 “电话查询” 模式被淘汰;
定制化需求增长:部分客户要求 “站到站 + 部分门到门” 混合方案,考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成本敏感度上升:受全球经济影响,客户对运费波动的容忍度降低,更倾向长期协议价。
未来三年发展趋势
政策层面,中俄正推动 “铁路运单电子化” 试点(2025 年启动),我司已参与系统测试,未来可实现 “一单到底” 的无纸化通关,缩短运输周期,巩固在站到站运输领域的专业优势。
智能化升级:2025 年将上线 “AI 订舱系统”,通过历史数据预测舱位价格波动,为客户提供 “Zui优订舱时机” 建议,预计可降低运费成本 5% - 8%;
班列密度增加:随着中俄跨西伯利亚铁路复线工程推进,2026 年西安至莫斯科班列将实现 “每日一班”,时效缩短至 12 天(目前 15 - 18 天);
多站点覆盖:除谢利亚季诺站外,计划开通至莫斯科茹拉夫卡站(Zhulebino)、奥金佐沃站(Odintsovo)的专线,覆盖莫斯科周边工业区,提升货物分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