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纠纷,在zui新的民事案由规定中,“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是第二级案由“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下属的第三级案由,而在其之下没有第四级案由。特许经营合同纠纷与知识产权搭界,与专利、商标一类的侵权、权属纠纷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本质上还是一种商事合同纠纷,主要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等。但鉴于前述案由规定,此类案件一般都会由各地中级人民法院或有知识产权庭的基层法院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以下简称“特许人”)采用设立总部,与加盟商/代理商/投资人(以下统一简称“被特许人”)签订格式统一的合同、施行统一运营模式的方式,以地域为区分对象,开展特许人的业务,被特许人会被要求在合作前缴纳一定的费用作为保证金或服务费,并不一定真正涉及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许可,但只要商业模式统一化,根据目前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都可以归入特许经营的范畴。 大部分此类互联网项目准入门槛不高,被特许人的盈利情况必然受限于每个人的能力与资源,往往有着云泥之别: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则是入不敷出,造成了特许经营合同在一些人的眼中属于“摇钱树”,在另一些人的眼中就是活脱脱的“诈骗”,可谓“一半天使,一半魔鬼”。而未能盈利的被特许人在对项目失去信心后,通常就会以各种理由要求退出,并要求特许人返还此前缴纳的全部费用,进而产生纠纷。 事实上,坊间流传甚广的“十个加盟九个骗”并非没有依据,一些加盟项目,尤其是互联网项目本身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具有很大的商业风险,甚至有的项目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这时就不单单是合同纠纷的问题了,相关主体可能构成犯罪。 笔者在近两年内办理了一定数量的涉及特许经营合同纠纷的案件,现结合能够检索到的其他判例,尝试梳理办理此类案件的注意事项,并对核心争议焦点进行分析
一、案由和管辖:界定不明,牵一发而动全身
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属于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下的第三级案由,应当遵循知识产权的专属管辖,而此类案件多为被特许人起诉特许人,且合同几乎无一例外地约定由特许人所在地法院管辖。对于绝大部分的地级市来说,一审应当统一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由于案由是立案庭确定的,如果因为理解的偏差将案由定为一般的合同纠纷,就会在级别管辖上造成混乱。
以笔者代理的X公司与数名被特许人的系列纠纷案件为例,被特许人A在2016年年初向R市G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其与X公司签订的合同,并退还已缴纳的“技术服务费”;G区法院是有资格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G区法院的立案庭却因为合同中出现了“技术服务”字样,直接将案由定为“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就被分到了商事审判庭而非知识产权庭。X公司则在律师介入前,自行向G区法院提起了管辖权异议,认为无论是X公司的注册地还是实际经营地,都位于R市S区,而非G区,应当由S区人民法院管辖,G区法院核实后作出裁定:将该案移送至S区法院。至此,无论是法院还是当事各方,都没有提及“特许经营合同纠纷”的级别管辖问题。
就在X公司提出管辖权异议后的第二天,又收到了另一位被特许人B要求解除合同的起诉状,与被特许人A不同的是,B是直接向R市S区法院起诉,S区法院的立案庭认为合同标题包含了“合作协议”字样,故直接将案由定为“合作协议纠纷”,同样被分到了商事审判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S区法院不具备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资格。此时,X公司正式委托笔者代理前述两个案件,笔者分析后认为,X公司与加盟商所签合同的本质属于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应当根据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管辖规定,将该案移送R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于是向S区法院提起管辖权异议;很快
特许经营在我国一直发展迅猛,并且的确是迅速实现规模扩大、影响力提高的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治大国若烹小鲜,规模上去了,管理也要上去,所谓的流程化、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跟上,越是发展迅速,越要注意精细化的经营管理。 本案中北京SL公司,作为一家以特许经营为盈利模式的、正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其送货人员在送货流程中竟然没有货品的交接记录,甚至直接把货品卸在没有开门的被特许人饭店门口。也许是北京SL公司没有对这位送货师傅进行培训,也许是加盟店太多而送货师傅太少。但无论什么原因,这都是公司自己管理的漏洞。如果没有这个漏洞的存在,也许北京SL公司不必损失一个加盟商,也不会花费这么多的精力来应对这场诉讼,更不会赔偿他人损失。这个漏洞看似很小,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传统的一个公司由小变大,这个过程通常比较缓慢,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也许不太明显,也许不太急迫,留给公司的管理者去发现的时间较多、机会较多。特许经营的魅力就在于低成本的迅速扩张,如果这个过程中经营管理存在漏洞,也许发作起来非常棘手,也许一个小漏洞就可以致命。 综上,无论是以特许经营为商业模式开展业务的公司,还是加入特许经营的公司与个人,应该了解特许经营的特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业务,防范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