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程序此前因为有第三方商家入驻,被微信小程序审核部门要求添加“电子商务”类服务项目,
但多次向上海市电信管理局申请ICP和EDI许可证,都被告知不需要申请,不予受理。
为此,我今专程去杭州解放路178号上的上海市电信管理局咨询,对方明确表示“微信小程序上边的电商类服务,不需要提交ICP或EDI;广东省电信管理局已经约谈腾讯,要求取消对该类小程序ICP、EDI许可证的要求。”
EDI资质,也称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是由工信部、各省市通信管理局对从事增值电信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的企业颁发的从业证明。该证书涉及三类平台业务:一类是涉及交易处理业务,如天猫、淘宝、当当、百度外卖等电商类别;另一类为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如海关报税EDI;还有一类是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业务,如小米智能家居、阿里云等。该商家负责人孙先生申请的是一类交易处理业务的平台资质。
“此类申请比较专业,我专门在提供虚拟网络服务的专业网站上找了一家资质好的代理公司去办理。没料到,代理公司递交申请后,主管部门回复说‘材料无法通过审批’。”孙先生说,“注册资本、必要的办公场地、无违法记录以及足够的参保人员等,公司都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模板做了提交。据代理公司说,这样的资料在别的城市可以顺利通过,可是,到了青岛却被主管部门退回,并要求完善和修改提交材料。”
因为无法通过审批,一家代理公司不愿再接这个单子。辗转多方,孙先生终于又找到另一家愿意接单的代理公司。可这家代理公司从今年春节前接单后,同样是多次被退回要求修改提交资料。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是电商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弯道超车”的加速期,有的商家两个月新增300万用户,有的甚至做到亿级销售额。
“从申请到拿到资质证在别的城市只需一个多月,在青岛却从去年9月办到今年5月,整整用了8个月。”孙先生说。
那么,缘何这一过程“长征”了8个月?孙先生说,主管部门给出的拒绝理由之一是“网站不合格”。
“我是计划做手机端微信小程序的电商,目前的审批标准却是针对PC端电商而设定,主管部门让做手机端的商家提供PC端网站的条件显然有些‘不合脚’。”孙先生说,“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很多“90后”不再上PC端购物,我们不想再回头做网站。据我所知,在南方一些城市,只要是按标准模式进行的网站设计,就可以顺利通关。青岛依然是要求非常严苛。”
这位商家负责人吐槽说,新业态遇上老规定就“塞了车”,本想搭上这趟“快车”,没想到却被老规定拖成了“慢车”。
据了解,微信小程序“出生”于2017年,其核心概念就是用户用完即走。因为小程序是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以使用的轻应用,它既有App的功能性,又和微信公众号一样触手可得,通过代理机构申请微信小程序EDI资质的商家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风口期,孙先生进行EDI资质申请却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