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近走访市场,对这句话有很深刻的理解。
很多企业在不断地追求政策的颗粒度,越做越细,他们会考虑存量、增量、目标、区域、时间、对象等诸多因素,本质上没有任何问题,却忽略了越到基层,接受能力越弱的事实。
头部企业一线作业人员是企业员工,可以微信+邮件+会议多维传达,头部以下企业一线作业团队主要依靠经销商业务,政策传达仅可以达到经销商老板层级,此时对于政策的理解就会出现偏颇。直接反馈就是月度快结束了,询问本月政策回答是不清楚+执行不到位。我们聊聊渠道政策的一些事。
面面俱到的政策不是好政策
我在某企业做渠道负责人的时候,对政策的把控要求十分严苛,月度政策需要不断地修正,要考虑市场竞争各方面因素,要考虑渠道激励下各层级人员收入增长,要考虑渠道商的利润空间以及压货情况,要考虑自身去年同期和今年的预算目标,要尊重各区域负责人的反馈建议等等,政策制定出来附加条件越来越多,看似万无一失,实则漏洞百出,市场结果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发展。
道理很简单,面面俱到的政策不是好政策,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渠道政策的制定原则。
1. 瓶颈有且只有一个,我们举一个例子:一条4车道的马路出现3起交通事故,起事故堵了1条车道,第二起事故堵了2条车道,第三起事故堵了3条车道,为了较快的实现道路畅通,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很显然:在有效的资源(抢修人员有限,抢修设备有限)下组织人力全力优先抢修第三起事故,因为抢修了其它事故道路不会马上畅通。
拿我们的政策而言,市场就像三起交通事故,会有很多问题,企业资源有限,该如何投放?我们有很多选择:
a. 资源散开分别投放到三起事故中(不聚焦,效果小);b.资源投到或者第二起事故(局部问题可以解决,整体问题解决不了,第三起事故依然堵着3条道);c.资源投到第三起事故(资源聚焦,有2条道路畅通,效果立竿见影)。
就政策而言,首要解决的只有关键的核心问题,市场不断在变化,事物越来越多,每一次决策都有轻重缓急,政策要解决那些紧急且重要的事,资源有剩余再处理其它。
2. 存量与增量政策:政策有一个普世逻辑,那就是去年做了100万,今年目标是120万,增量20万,企业认为100万是应该做到的,政策只给20万的增量部分,或者存量和增量的政策不一样。
这样科学吗?10年前很科学,现在就有些不合理了。
10年前是增量市场,只要企业没有重大变革,保存量相对来说很容易,大家抢夺的是增量份额,是存量甚至是缩量市场,你增长的部分就是其它企业减少的部分,谁都不愿意被减少,都会玩命地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