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尼尔森发布了一份报告《尼尔森IQ中国零售监测渠道定义重塑计划》。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快消品零售渠道结构中,线下实体零售占比60%,传统电商平台占比29%,微信小程序社交电商7%,新兴社交电商、内容电商占比2%,线上线下结合、新兴零售占比1-2%。
渠道竞争加剧,线下市场份额压缩,传统经销商在存量市场的抢夺愈发激烈。线上消费占整个消费市场的比重持续提升。
当线下的生意陷入瓶颈,增长停滞,不少经销商将目光转向线上,希望能在电商获取新的增量。
经销商做电商到底有没有机会,能不能做?
笔者前几天和两位入局电商的经销商聊了聊,了一些躬身入局者对电商的思考,希望带给各位经销商朋友一点启发和思考。
传统经销商做电商很难,但优势也明显
从表面看,电商的门槛很低,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开个店铺,找个快递合作,利用现有的商品资源和仓储资源,生意基本就能运转起来。
但真正躬身入局,很多经销商就会发现线上逻辑和线下生意完全不同,想做好很难。
个难点,是从线下门店思维向线上平台思维的转换。
线下的生意是门店思维,经销商核心要做好的两件事,是门店覆盖和商品分销。
在这个过程中,经销商是以门店为中心,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服务好门店,抢占更多的货架,如何做好陈列等。
线上的生意是平台思维,面向的客户是消费者,经营者核心是基于平台的流量,做好消费者的留存和复购。
此时经营者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需要对店铺背后的消费人群做分析定位,做好商品采购、商品组合、促销活动策划、消费者运营等。
线上线下的运作逻辑不同,意味着传统经销商要入局电商,就需要剥离过去的门店思维,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难点,认知不足,团队搭建困难。
电商平台的每个店铺都只是海量店铺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如何在海量的店铺中被消费者所选择,才是关键。
从流量获取,到消费者引导,再到促进购买,后转化复购,都需要的运营人才,尤其需要对平台的规则和算法逻辑有深刻洞察。
可能有些经销商会觉得外聘团队来运作就行。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经销商过去都没有对电商的认知,不清楚线上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无法判断招聘的人是否满足需求,导致团队很难形成战斗力。
这两个难点是交流过程中,很多传统经销商做电商存在的共性问题。当然,传统经销商做电商有劣势,但也有相应的优势。
快消行业趋势的认知优势。大多数传统经销商在食品饮料行业精耕多年,对于产品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强敏锐性,能很快地捕捉到某个细分品类的红利期。
职业电商从业者往往是流量在什么地方,就做什么,喜欢跟风。但经销商凭借对趋势的判断,是可以制造风口的。
供应链的产品优势。经销商本身就和众多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丰富的商品资源,链接商品的能力远比纯粹的电商创业者强,能拿到更低的价格。
线上店铺对商品的需求一般在500~1000个SKU,大多数经销商手上的SKU数量足以满足。
本质上,电商和线下批发市场是一样的,都是货物流转的手段,经销商也不用抱着排斥的心理。
什么样的经销商适合做线上电商?
“我适不适合做电商?”,这是很多经销商想弄清楚的问题。笔者根据交流的内容,了几个维度,供大家参考。
传统经销商做线上的前提,一定是线下主营渠道生意稳固,在本地区域已经具备成本优势,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盈利。
经销商做电商,大多只是对原有稳定的生意盘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如果连经营多年的主渠道都没有做好,凭什么说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就能够马上把模式走通。
从品类的角度来看,个护日化、休食等品类适合在电商上架,水饮、啤酒类的重货其实不太适合经销商在线上操盘。
还要有认知准备,对电商的基础认知。无论是电商,还是传统线下,现在的竞争都变成了度和认知的较量。
在启动电商前,一些基础的信息认知肯定要清晰,比如不同电商平台的算法和规则、平台的消费群体、组织架构等等。
举个例子,在组织架构上,传统商贸和电商的岗位重合度极低,运营、美工、客服等都是大多数传统商贸没有的。意味着经销商做电商,就必须先知道需要哪些岗位,对应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才能搭建好团队。
后,要有资金准备,愿意付出1~2年的试错期。
任何创业型动作都必然会有试错成本,关键在于经销商要做好成本测算,提前测算好1~2年的预估亏损额,是不是现有的能力承受范围之内。
筹备期的成本核心包括,前端和后端系统升级的成本、团队搭建的成本等;运营期的核心成本,包括快递的成本、包赚物料的成本等。
在启动电商前,经销商就要将费用占比高的成本核算下,找到盈亏平衡点,判断自身能否承受试错期的亏损额。
无论是经销商亲自下场做电商,还是让职业经理人做,这三点都需要想清楚。补充一点,如果经销商是找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一定要充分放权。在估算的试错成本额内,让职业经理人放手去干。